1915年版1元

1932年版10元

1933年版1元

1946年版1元

1946年版5元

1946年版10元

1946年版500元

1947年版100元

1949年版5元

1949年版10元

1954年版1元

1955年版5元

1960年版10元

1964年版50元

1972年版100元

1976年版10元

1976年版500元

1981年版500元

1981年版1000元

1987年版100元

1999年版50元

1999年版1000元

2000年版100元

2001年版200元

2001年版2000元

2000年版1000元

2004年版500元

金門地區1976年版10元

馬祖地區1955年版5元

馬祖地區1972年版100元

近代以來的台灣可謂是飽經滄桑。伴隨台灣政權更疊,社會變遷,台灣的紙幣也在稍稍地變化著。這裡收集了自1915年以來在台灣地區發行的一些紙幣。紙幣上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915年、1932年和1933年版的紙幣,由日本人操縱發行,名叫“台灣銀行券”,發行銀行的名稱含有“株式會社”等日文用詞,並有“大日本帝國……”等字樣。
1946年、1947年版的紙幣,因台灣已經光復,故紙幣上出現了孫中山先生的頭像,名叫“台幣”,發行銀為“台灣銀行”。
1949年“新台幣”開始發行,票面上不再標注“台幣”字樣。是年出現了豎版,且背面出現英文“台灣銀行”的字樣和標注的幣值。
1969年版的紙幣上出現“中華民國”的字樣。在此之前,僅有以民國紀元的年號中帶有“中華民國”字樣。
1976年版的紙幣上,開始出現蔣介石的頭像。而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去世。
1999年版的紙幣,其漢字排版順序改為自左至右的形式。同年版的不同面額的紙幣上首次出現了兒童肖像,發行銀行的名稱也由“台灣銀行”改為“中央銀行”。
另外,在1989年9月1日以前,台灣與金、馬地區的貨幣不通用。灣銀行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發行了只限在金門、馬祖地區流通的紙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