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搖燈員之審

搖燈員之審 沈賢林

美國商業周刊每年的第一期都要評估對未來一年經濟的展望。今年的第一期,比較特別的是介紹了二十五位現在美國重要公司任職的經理,大概是因為他們的經營政策對經濟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吧。有意思的是,商業周刊選的這二十五位經理並不都是成功的例子。有的經理把公司轉虧為盈,但有的經理卻是轉盈為虧,甚至把公司帶到破產的邊緣。商業周刊很仔細地分析他們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特別強調是成功的政策把公司帶上繁榮,失敗的政策則浪費許多資源,甚至影響許多人的生活。令人好奇的是,同樣的經濟環境,為什麼會有許多不同的政策?還有,要如何才能作正確的決策?下面的故事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橫跨在哈得遜河上,連接布郎士(Bronx)和曼哈頓 (Manhattan)的是一座橋。這橋很特別,它可以從中間升啟或降下:升啟時,橋是分開的,河上的大小船隻就從中通過;降下時,橋是關閉接合的,汽車和火車就從橋上經過。晚上火車要經過這橋時,如果橋是分開的,一個守橋的搖燈員會搖燈示警,告訴車長火車不能通過。如果沒有搖燈的話,那就表示橋是降下關閉的,火車可以安全經過。

1904年的某一天半夜,一列火車衝進河裡。有人當場就死了,也有許多人受傷,而修復的工作就長達十八個月之久。當然,每個人都想知道究竟是誰該對這不幸的悲劇負責。最可能的嫌疑犯自然是搖燈員。因為他的責任就是要警告火車或行或止。然而他極力堅持自己的無辜,結果案子在法庭辯護了六個月,陪審團仍僵持不下,無法判決。開庭審問最後,搖燈員的辯護律師做了個在當時是相當不尋常的決定,就是把被告送上證人席,在庭上公開接受詢問。

「你的職業是什麼?」檢察官問。
「我是搖燈員。」他很迅速地回答。
「意外事件發生時,你在哪裡?」
「在橋邊守望台。」搖燈員聲音很平靜。
「你看到火車來嗎?」
「是的,我看到火車。」
「你當時是否喝醉呢?」
「不,我是滴酒不沾的。」
「那麼請告訴庭上,意外事故發生那天,當你看到火車來時,你到底有沒有搖燈?」

一時間,法庭一片寂靜,大家屏息等待。很奇怪的,一直都相當平靜的搖燈員突然開始口吃,

「我…,我,是…,是,有搖燈…」

搖燈員似乎非常費力才把這句話講完。搖燈員為什麼口吃呢?口吃是否就代表他說謊呢?陪審團實在不知道要如何來解釋這問題,他們辯論了許久,最後決定相信搖燈員,宣告他無罪。律師和搖燈員都鬆了一口氣。但是當庭上都沒人,只剩搖燈員和他的辯護律師時,律師不禁發作了:

「我為你不分晝夜地辯護了整整六個月,甚至難得與家人相聚。你一直說你是無辜的,那麼你為什麼會口吃呢?你知不知道我們差一點就輸了這個案子,告訴我,你是不是一直都在欺騙我。」

搖燈員神色黯然地看著律師,說:

「我從沒欺騙你,但是你們一直問我不對的問題。你們問我有沒有搖燈,卻從沒人問我,燈是否是點著的。」

搖燈與否非常重要。但「燈是否點著了!」才是關鍵。所以,要作正確的決策,首先要問對問題。 無論是經營決策,法庭斷案,選擇工作,找尋伴侶,只要問對問題,事情就解決了一半。
那麼,對我們的一生,我們該問什麼問題呢?

現在文明昌盛,科技發達,到處看到的是科技奇蹟:汽車,飛機,航空母艦,火箭推送人登上月球,人造衛星漫遊宇宙,電腦網路通訊,無遠弗屆。高度分工和專業知識變成非常重要,社會需要的是會計師、律師、工程師、醫生、科學家等等各行各業的專家。所以,就像搖燈員一樣,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也是埋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工作和奮鬥。換句話說,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搖燈。搖燈雖然也會有成就感和快樂,但是,也許有人忘了─燈,如果要能照亮,首先它必須是點著的。您的燈是點著的嗎?

歷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心理學家們,都在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我們不是哲學家,生活又忙碌,但有時還是難免會問自己,「究竟活著,為的是什麼?」既然哲學家、文學家、心理學家們都沒有具體易懂的答案,一般人也只能隨口問問,當作自我解嘲,認真面對這問題的人很少。

標籤: ,